在急诊室里,缺血性脑血管病(俗称 “缺血性中风”)发作的患者家属,常常被突如其来的病情和陌生的药物名称弄得手足无措。作为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类型,缺血性脑血管病占所有中风的 70%-80%,其核心问题是脑部血管被血栓堵塞,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——每延迟1分钟治疗,就可能有190 万个脑细胞死亡,而后遗症的风险也会随之飙升。

首先得明白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——它就像脑部血管的 “堵车”,血栓堵在脑血管里,导致下游的脑组织 “断粮断氧”,而脑组织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度极低,超过一定时间就会出现不可逆损伤。当脑血管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、房颤形成的血栓等原因被堵塞时,堵塞部位下游的脑组织会立即陷入 “缺血状态”,缺血10 秒:脑组织开始出现电活动异常,患者可能出现短暂的头晕、视物模糊;缺血 1 分钟:脑细胞能量储备耗尽,开始出现功能障碍,比如肢体麻木、言语不清;缺血 30 分钟:部分脑细胞开始出现不可逆损伤,即使后续恢复供血,这部分细胞也无法再生;缺血超过 6 小时:大部分缺血区域的脑细胞会彻底死亡,形成 “梗死灶”,对应的身体功能(如运动、语言、认知)会出现永久性障碍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“后遗症”。
简单来说,缺血性脑血管病发作后,脑部就像在进行一场 “生死倒计时”,每多耽误 1 分钟,就意味着更多脑细胞死亡,后遗症的风险也会增加一分。而替奈普酶的作用,就是在这场 “倒计时” 结束前,快速溶解血栓,打通堵塞的血管,为脑组织 “抢回” 供血时间。替奈普酶(TNK-tPA)是目前临床推荐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溶栓治疗的重要药物,与传统的尿激酶、rt-PA(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)相比,它具有起效快、半衰期长、使用方便等优势,但它的疗效高度依赖 “用药时间”—— 只有在 “黄金时间窗” 内使用,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作用,减少后遗症。
目前,《中国卒中学会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指南2024》和《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23》均给予替奈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最高等级的ⅠA类推荐。

根据国内外最新的脑血管病治疗指南,替奈普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 “黄金时间窗” 是发病后 4.5 小时内,部分符合条件的患者(如影像学检查显示缺血半暗带较大),可延长至发病后24小时内。为什么 “黄金时间” 如此关键?这与脑组织的 “缺血半暗带” 有关:当脑血管堵塞后,堵塞中心区域的脑细胞会迅速死亡(梗死灶),而围绕梗死灶的周围区域,存在一部分 “缺血但尚未死亡” 的脑细胞,这就是 “缺血半暗带”。对于NIHSS评分>6分、发病时间在24小时内,前循环LVO且灌注成像提示梗死核心/低灌注不匹配,但无法进行机械取栓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,推荐使用替奈普酶0.25mg/kg进行静脉溶栓治疗。
缺血性脑血管病发作虽然紧急,但只要家属能在第一时间拨打 120、选择有卒中中心资质的医院,医生能在黄金时间内规范使用替奈普酶,就能最大限度减少脑细胞死亡,降低偏瘫、失语等后遗症的风险。
记住,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的核心是 “时间”—— 发病后 4.5 小时内是挽救大脑的关键窗口,每多耽误 1 分钟,就意味着更多不可逆的损伤。作为家属,了解替奈普酶的作用和黄金时间,掌握发作时的正确处理方法,才能在紧急时刻不慌不乱,为患者抓住 “救命时机”。
